孫策的謚號歷來有所爭議,但實際上,孫權這樣做並不違背封建禮法,同時也有很現實的考慮。
一、孫策和孫權什麼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是多餘,孫策和孫權當然是親兄弟了,這還有什麼疑問嗎?
當然,他們是親兄弟,但是如果從禮法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親兄弟,還是大宗和小宗的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生前從未做過皇帝,卻有著皇帝的名號。
這類人的出現,是從三國開始的。或許是為了皇位的合法性,或許是代漢的遮羞布,曹氏皇族將自己的數代高祖都追封為皇帝,從此成為幾乎成為定例。三國之中,孫堅的武烈皇帝、曹操的魏武帝都是追謚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追謚這件事就會發現,他們追謚的都是自己的直系先祖。為什麼呢?
從周到秦漢,儒家結合周禮制定額一套嚴格的禮法制度,這套禮法制度比起法律來說還要神聖而隆重,其中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套禮法制度中的一部分。
那麼,這個繼承了先祖地位的嫡長子就是大宗,而他的其他兄弟們就是小宗。大宗是嫡系,擁有繼承先祖地位的權力,而小宗卻不具備。
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們都追謚自己的嫡系先祖,因為這是禮法的一部分,如果追謚自己的哥哥,那麼自己這一脈和哥哥這一脈,誰是大宗誰是小宗呢?
這就是為什麼孫權不追謚哥哥孫策為皇帝,卻將孫堅追尊為皇帝的緣故。孫權要證明自己這一脈才是孫吳帝國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孫策一脈不是,那麼就只能採取這個辦法。
而孫權是東吳帝國的開國皇帝。因此,從禮法上來說,孫權不追尊孫策為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事有例外。在孫權之後的幾十年後,司馬炎登上帝位,除了追謚自己祖父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為宣帝和文帝之外,還追謚為西晉政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伯父司馬師為景帝。
這種情況與東吳的情況十分類似,甚至更加突出。孫吳帝國的實際奠基人是孫權兄長孫策,其父孫堅對東吳帝國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孫權江東之主的地位是繼承自其兄孫策,而孫權得以稱帝正是在其江東的基礎之上。
正因為如此,兩相比較之下,孫權的這一做法才往往令人非議。但實際上,孫權有著其極其現實的考慮。
二、孫權的現實考慮
司馬昭之位繼承自其兄司馬師,正如孫權之位繼承自其兄孫策。在司馬昭死前,曾想要把晉王的地位傳給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而不是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經過司馬炎的精心設計和大臣么的苦勸,司馬昭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事實上,司馬攸的生父也是司馬昭。司馬師無子,司馬昭才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這才是司馬昭願意王位傳給司馬攸的原因,但即便如此,最後還是司馬炎成為了晉王世子,進而成為了皇帝。
這說明,坐上了這個位置,是誰也不願意下來的,不僅自己不願意下來,還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享用這個位置。孫權也不例外。
雖然是繼承自孫策,但那時的孫策不過是會稽侯而已,東吳帝國的荊州、交州等地也是孫權納入麾下的。因此在孫權眼裡,東吳帝國就是自己開創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孫家的情況卻和司馬家有點不同,孫策雖然去世得早,但孫策是有兒子的,名叫孫紹。而且孫策開創江東也留下了一大批嫡系將臣。
因此,孫權既然想自己的子孫永葆帝位,就不能追孫策為皇帝。因為如果孫策也是皇帝的話,那麼孫權百年之後,孫紹也是有資格繼承東吳帝國的皇位的。
從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得出孫權的這個心思,孫權稱帝時,孫紹的爵位僅僅是侯爵,並且除了參與過東吳的典禮祭祀等事情之外,孫紹一直沒什麼存在感;後來孫策的女婿陸遜只是稍微建言孫權的太子之爭,就被孫權嚴厲斥責以致於陸遜憤懣而死。
因此,將孫策追謚為王,是孫權能夠容忍的最大限度了。
雖然這是孫權的私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帝位的穩定傳承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孫策已死多年,天下尚未一統,如果因為孫紹的事情而在生內訌,這對東吳帝國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孫權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雖然有些薄情寡義,但其實也無可厚非。
文/子彧
孫策開創了江東基業,孫權卻為何不追封其為帝而只是長沙桓王?
孫策的謚號歷來有所爭議,但實際上,孫權這樣做並不違背封建禮法,同時也有很現實的考慮。
一、孫策和孫權什麼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是多餘,孫策和孫權當然是親兄弟了,這還有什麼疑問嗎?
當然,他們是親兄弟,但是如果從禮法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親兄弟,還是大宗和小宗的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生前從未做過皇帝,卻有著皇帝的名號。
這類人的出現,是從三國開始的。或許是為了皇位的合法性,或許是代漢的遮羞布,曹氏皇族將自己的數代高祖都追封為皇帝,從此成為幾乎成為定例。三國之中,孫堅的武烈皇帝、曹操的魏武帝都是追謚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追謚這件事就會發現,他們追謚的都是自己的直系先祖。為什麼呢?
從周到秦漢,儒家結合周禮制定額一套嚴格的禮法制度,這套禮法制度比起法律來說還要神聖而隆重,其中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套禮法制度中的一部分。
那麼,這個繼承了先祖地位的嫡長子就是大宗,而他的其他兄弟們就是小宗。大宗是嫡系,擁有繼承先祖地位的權力,而小宗卻不具備。
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們都追謚自己的嫡系先祖,因為這是禮法的一部分,如果追謚自己的哥哥,那麼自己這一脈和哥哥這一脈,誰是大宗誰是小宗呢?
這就是為什麼孫權不追謚哥哥孫策為皇帝,卻將孫堅追尊為皇帝的緣故。孫權要證明自己這一脈才是孫吳帝國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孫策一脈不是,那麼就只能採取這個辦法。
而孫權是東吳帝國的開國皇帝。因此,從禮法上來說,孫權不追尊孫策為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事有例外。在孫權之後的幾十年後,司馬炎登上帝位,除了追謚自己祖父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為宣帝和文帝之外,還追謚為西晉政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伯父司馬師為景帝。
這種情況與東吳的情況十分類似,甚至更加突出。孫吳帝國的實際奠基人是孫權兄長孫策,其父孫堅對東吳帝國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孫權江東之主的地位是繼承自其兄孫策,而孫權得以稱帝正是在其江東的基礎之上。
正因為如此,兩相比較之下,孫權的這一做法才往往令人非議。但實際上,孫權有著其極其現實的考慮。
二、孫權的現實考慮
司馬昭之位繼承自其兄司馬師,正如孫權之位繼承自其兄孫策。在司馬昭死前,曾想要把晉王的地位傳給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而不是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經過司馬炎的精心設計和大臣么的苦勸,司馬昭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事實上,司馬攸的生父也是司馬昭。司馬師無子,司馬昭才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這才是司馬昭願意王位傳給司馬攸的原因,但即便如此,最後還是司馬炎成為了晉王世子,進而成為了皇帝。
這說明,坐上了這個位置,是誰也不願意下來的,不僅自己不願意下來,還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享用這個位置。孫權也不例外。
雖然是繼承自孫策,但那時的孫策不過是會稽侯而已,東吳帝國的荊州、交州等地也是孫權納入麾下的。因此在孫權眼裡,東吳帝國就是自己開創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孫家的情況卻和司馬家有點不同,孫策雖然去世得早,但孫策是有兒子的,名叫孫紹。而且孫策開創江東也留下了一大批嫡系將臣。
因此,孫權既然想自己的子孫永葆帝位,就不能追孫策為皇帝。因為如果孫策也是皇帝的話,那麼孫權百年之後,孫紹也是有資格繼承東吳帝國的皇位的。
從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得出孫權的這個心思,孫權稱帝時,孫紹的爵位僅僅是侯爵,並且除了參與過東吳的典禮祭祀等事情之外,孫紹一直沒什麼存在感;後來孫策的女婿陸遜只是稍微建言孫權的太子之爭,就被孫權嚴厲斥責以致於陸遜憤懣而死。
因此,將孫策追謚為王,是孫權能夠容忍的最大限度了。
雖然這是孫權的私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帝位的穩定傳承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孫策已死多年,天下尚未一統,如果因為孫紹的事情而在生內訌,這對東吳帝國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孫權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雖然有些薄情寡義,但其實也無可厚非。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