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影評人,只是以普通觀眾角度來分享自己看過的每一部電影。
今天分享的是電影《攀登者》。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
電影以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完成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中國兩代登山隊員在不同時期對珠峰的挑戰。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是抱有特別高的期望值的——不管是因為演員陣容,還是故事背景都是充滿期待。
這樣的期待事實上超過了普通觀眾的觀影熱情。因而,在看完點映之後,我對這部電影是有太多的不理解與不明白。
從導演到劇情,從人物到場景,覺得並不滿意,卻無法用任何方式表述出來。最後,這樣的情緒歸結到了失望…..
最近又去看了第二次,突然間有種看懂了這部電影的感覺,尤其是理解了「曲松林」這個角色,所以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喜歡曲松林這個角色。
十五年前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丟了攝影機,以至於他們登頂的事實遭到登山界廣泛質疑。方五洲倒是無怨無悔,反而曲松林,面對拼了命救他的方五洲,非但不感恩,反而生心怨恨。
十五年後,為了再次能登上珠峰,國家再次組織登山隊集訓。而且,這次登山意義同樣非常重要,除了要測量珠峰高度之外,也承擔了各專業研究的科學考察的重任。
這一次,曲松林成為了實質上的指揮——在名義是副的,不過從電影劇情來看,正職並不懂專業,真正決策權在曲松林手裡。
為了登上珠峰,曲松林不顧氣象專家的建議,甚至於拿年輕隊員的生命當賭注,那種一腔孤勇的架勢看起來已經頗有些瘋狂了。
我有理由懷疑,這部電影是沒有正面敵人的情況下,把曲松林按一個反派形象塑造了吧。但是,他這個反派又和那些愚蠢的起鬨的那幫人不同——他更壞一些。
為什麼?
首先,他當時的責任是保護好相機,登頂後拍照。相機丟了,這責任是在他啊,妥妥是他的責任,他還要埋怨方五洲?
其次,方五洲為了救他也差點掉了下去丟了命,人家以命換命這恩情,他不感謝還恨上了?
第三,他都殘疾了,還要和年輕隊友逞能?
第四,氣象專家說了天氣條件有危險,他非得讓隊員抓緊時間上,結果呢?
……
羅列下來,曲松林可以算是一個逃避責任、氣量又小、自私自利的人吶!
這樣的人,真不能讓人喜歡得起來吧!
於是,帶著對曲松林這個角色的怨念,忿忿不平離開了電影院。
我其實是很喜歡曲松林的扮演者張譯的,尤其是看完國慶另外一部獻禮片之後,時間又比較充裕,所以決定再去看一次《攀登者》——真實的原因是我辦會員卡的地方,充值送的票有時間限制,除了《攀登者》外只有一部在兒童廳的動畫片可以選擇。我這麼大歲數了,總不能去兒童廳坐在地上和海洋球池子里和6歲的孩子去看吧?
與點映的滿座不同,第二次去看這部電影是下午,加上不是假期,整個影廳只有我們七個觀眾。我旁邊是一位歲數和我爸差不多的老先生;前面是一對父子,那孩子看年齡應該是中學生的模樣;再前面是一位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士,戴著挺時尚的帽子;後面那排坐著一對年輕的情侶。
因為已經看過一次,加上對劇情的失望,我點了一桶爆米花和可續杯的可樂。
當演到曲松林與方五洲因為被質疑是否真的登頂那一幕,我身邊的老先生突然說道:"演得太真了"。
我側著頭看過去,老先生居然在擦淚。
雖然心底覺得這一幕不至於讓人哭吧?還是忙從包里翻出來紙巾遞了過去……
老先生接過紙巾以我道了謝,隔了一會兒,他又說道:「你們年輕一些人,可能是理解不了吧?」
「是,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可能……以後會理解吧。」
「那是因為你們沒有經歷,不能理解那個年代集體主義和信仰的力量!」
那個年代?那個年代的集體主義?
我在那一刻,意識到自己這部電影的期待與對曲松林的討厭其實都是盲目的。
我所謂的「期待」並不是因為我真實了解那段歷史,也並不是我真情實感能明白那個時代與那樣的環境狀態。而是在各種媒體宣傳下,我被某種光環所吸引……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連配角客串都是王景春、成龍這樣級別的腕兒。
至於故事及內容,我最多是了解到某度某科的程度,這也是絕大多數觀眾能了解到的程度。歷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紀錄數字更少,某度某科好歹還有一些人物的深度報道鏈接,可供歷史愛好者研讀的。
我所謂對曲松林的討厭,無非也是自己已經先入為主,代入了情緒,只看到他的固執,卻沒看到他的委屈與堅持。
曲松林恨方五洲,大抵是「恨」方五洲缺乏集休主義精神,為了保護隊友個人安全,最後導致集體的榮譽受損。
事實上,曲松林是他們三個人中最受煎熬的人,是最可憐的那一個人。十五年的時間裡,他始終是憋著一股子氣,他在自責與遺憾中活得更像一個罪人。
在那樣一個背景下,那樣的艱難條件下,隊友們歷經艱險,苦難重重,不計代價和犧牲下,終於攀上珠峰。可惜,就是因為沒有保留影像資料,這次登頂行動並不被國際登山界認可,連國內都是質疑重重。
如果可以選擇,他一定更願意方五洲不救他,而是保住相機,證明他們登頂成功,為祖國爭一口氣。
一片質疑聲音中,他們三個原本應該是英雄的登山成員,方五洲去燒鍋爐,傑布去放羊,而他終身殘疾去訓練新隊員——即使他截了肢,備受精神和肉體雙重打擊,依然在十五年的時間裡,為登山做著準備。
這樣的歷史背景,很多觀眾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多數普通觀眾不了解這段歷史,沒有代入感,自然無法共鳴。
電影也並沒有在時代背景這方面有所「交待」,導致曲松林這種堅持的「可貴性」沒有更好體現出來,觀眾只能看到他的固執。
電影中,曲松林一次次讓年輕的隊員訓練著,一次次加重訓練,強化到年輕隊員的精神不能承受去質問他的程度。
曲松林的堅持並不是針對隊員本人,而是他的心結,他擔心這個拿著相機的隊員無法在惡劣的環境下自保,更不能完成登頂後的拍攝——這樣就像十五年前一樣,不能捍衛集體的榮譽,不能為祖國爭氣。
如果不以時代的眼光來看,曲松林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粗糲的。
但是,當把事件與那個又紅又專的年代聯結起來的時候,曲松林的心結就變得好理解了。有理解他的心結,也就能理解他接下來的每一步行動。
為了頂登,曲松林看似是拿年輕隊員的生命在做賭注,實際是一種信任。他相信多年的經驗判斷,也相信隊員的能力水平,更相信這一次如何精良裝備及後勤保障下,遇到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這種自信來源於他自身十五年的堅持,來源於他對隊長(方五洲)和隊友(傑布等人)的肯定,更來源於他對祖國的一腔赤熱。
曲松林的狀態代表著那個時代大多數。
他這樣的自信,在那個年代,被稱為信仰。
那是一個有信仰的時代,一個信仰到讓人自信的滿滿的年代。
十五年前的「選擇」再一次上演了。
這一次,身為隊長的李國梁選擇了「相機」,割斷了纜繩,用生命的代價換了相機。
從理智上來講,這是最好的辦法。倘若不這樣做,可能多陪一條年輕隊員的命。
李國梁為了集體,犧牲了一切。
曲松林像一個孩子一樣抱著方五洲痛哭著,這一刻,解開了他壓抑十幾年的「心結」——如果當年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那是犧牲;如果是隊長方五洲放開他的手,那叫拋棄。
一個誓死捍衛集體榮譽為國爭光的隊長,怎麼可能做到拋棄自己的隊員?
這一刻,也讓曲松林在「集體主義」的信條之上,又加入了「責任」。
當面對選擇的時候,將集體的榮譽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這並不與責任相衝突——可以犧牲自我來成就集體,卻不能犧牲他人來成全自己。
於是,當氣象專家蘇櫻提出來還有窗口期,並且準備第三次沖頂的時候,作為指揮曲松林選擇了「放棄」,而隊長方五洲則選擇了「繼續」。
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為了集體,都是為了祖國,也都是為了責任。
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又從包里掏出紙巾,一張給鄰座的老先生,一張留給我自己使用。
二刷《攀登者》,我被曲松林圈了粉
非專業影評人,只是以普通觀眾角度來分享自己看過的每一部電影。
今天分享的是電影《攀登者》。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
電影以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完成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中國兩代登山隊員在不同時期對珠峰的挑戰。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是抱有特別高的期望值的——不管是因為演員陣容,還是故事背景都是充滿期待。
這樣的期待事實上超過了普通觀眾的觀影熱情。因而,在看完點映之後,我對這部電影是有太多的不理解與不明白。
從導演到劇情,從人物到場景,覺得並不滿意,卻無法用任何方式表述出來。最後,這樣的情緒歸結到了失望…..
最近又去看了第二次,突然間有種看懂了這部電影的感覺,尤其是理解了「曲松林」這個角色,所以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喜歡曲松林這個角色。
十五年前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丟了攝影機,以至於他們登頂的事實遭到登山界廣泛質疑。方五洲倒是無怨無悔,反而曲松林,面對拼了命救他的方五洲,非但不感恩,反而生心怨恨。
十五年後,為了再次能登上珠峰,國家再次組織登山隊集訓。而且,這次登山意義同樣非常重要,除了要測量珠峰高度之外,也承擔了各專業研究的科學考察的重任。
這一次,曲松林成為了實質上的指揮——在名義是副的,不過從電影劇情來看,正職並不懂專業,真正決策權在曲松林手裡。
為了登上珠峰,曲松林不顧氣象專家的建議,甚至於拿年輕隊員的生命當賭注,那種一腔孤勇的架勢看起來已經頗有些瘋狂了。
我有理由懷疑,這部電影是沒有正面敵人的情況下,把曲松林按一個反派形象塑造了吧。但是,他這個反派又和那些愚蠢的起鬨的那幫人不同——他更壞一些。
為什麼?
首先,他當時的責任是保護好相機,登頂後拍照。相機丟了,這責任是在他啊,妥妥是他的責任,他還要埋怨方五洲?
其次,方五洲為了救他也差點掉了下去丟了命,人家以命換命這恩情,他不感謝還恨上了?
第三,他都殘疾了,還要和年輕隊友逞能?
第四,氣象專家說了天氣條件有危險,他非得讓隊員抓緊時間上,結果呢?
……
羅列下來,曲松林可以算是一個逃避責任、氣量又小、自私自利的人吶!
這樣的人,真不能讓人喜歡得起來吧!
於是,帶著對曲松林這個角色的怨念,忿忿不平離開了電影院。
我其實是很喜歡曲松林的扮演者張譯的,尤其是看完國慶另外一部獻禮片之後,時間又比較充裕,所以決定再去看一次《攀登者》——真實的原因是我辦會員卡的地方,充值送的票有時間限制,除了《攀登者》外只有一部在兒童廳的動畫片可以選擇。我這麼大歲數了,總不能去兒童廳坐在地上和海洋球池子里和6歲的孩子去看吧?
與點映的滿座不同,第二次去看這部電影是下午,加上不是假期,整個影廳只有我們七個觀眾。我旁邊是一位歲數和我爸差不多的老先生;前面是一對父子,那孩子看年齡應該是中學生的模樣;再前面是一位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士,戴著挺時尚的帽子;後面那排坐著一對年輕的情侶。
因為已經看過一次,加上對劇情的失望,我點了一桶爆米花和可續杯的可樂。
當演到曲松林與方五洲因為被質疑是否真的登頂那一幕,我身邊的老先生突然說道:"演得太真了"。
我側著頭看過去,老先生居然在擦淚。
雖然心底覺得這一幕不至於讓人哭吧?還是忙從包里翻出來紙巾遞了過去……
老先生接過紙巾以我道了謝,隔了一會兒,他又說道:「你們年輕一些人,可能是理解不了吧?」
「是,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可能……以後會理解吧。」
「那是因為你們沒有經歷,不能理解那個年代集體主義和信仰的力量!」
那個年代?那個年代的集體主義?
我在那一刻,意識到自己這部電影的期待與對曲松林的討厭其實都是盲目的。
我所謂的「期待」並不是因為我真實了解那段歷史,也並不是我真情實感能明白那個時代與那樣的環境狀態。而是在各種媒體宣傳下,我被某種光環所吸引……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連配角客串都是王景春、成龍這樣級別的腕兒。
至於故事及內容,我最多是了解到某度某科的程度,這也是絕大多數觀眾能了解到的程度。歷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紀錄數字更少,某度某科好歹還有一些人物的深度報道鏈接,可供歷史愛好者研讀的。
我所謂對曲松林的討厭,無非也是自己已經先入為主,代入了情緒,只看到他的固執,卻沒看到他的委屈與堅持。
曲松林恨方五洲,大抵是「恨」方五洲缺乏集休主義精神,為了保護隊友個人安全,最後導致集體的榮譽受損。
事實上,曲松林是他們三個人中最受煎熬的人,是最可憐的那一個人。十五年的時間裡,他始終是憋著一股子氣,他在自責與遺憾中活得更像一個罪人。
在那樣一個背景下,那樣的艱難條件下,隊友們歷經艱險,苦難重重,不計代價和犧牲下,終於攀上珠峰。可惜,就是因為沒有保留影像資料,這次登頂行動並不被國際登山界認可,連國內都是質疑重重。
如果可以選擇,他一定更願意方五洲不救他,而是保住相機,證明他們登頂成功,為祖國爭一口氣。
一片質疑聲音中,他們三個原本應該是英雄的登山成員,方五洲去燒鍋爐,傑布去放羊,而他終身殘疾去訓練新隊員——即使他截了肢,備受精神和肉體雙重打擊,依然在十五年的時間裡,為登山做著準備。
這樣的歷史背景,很多觀眾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多數普通觀眾不了解這段歷史,沒有代入感,自然無法共鳴。
電影也並沒有在時代背景這方面有所「交待」,導致曲松林這種堅持的「可貴性」沒有更好體現出來,觀眾只能看到他的固執。
電影中,曲松林一次次讓年輕的隊員訓練著,一次次加重訓練,強化到年輕隊員的精神不能承受去質問他的程度。
曲松林的堅持並不是針對隊員本人,而是他的心結,他擔心這個拿著相機的隊員無法在惡劣的環境下自保,更不能完成登頂後的拍攝——這樣就像十五年前一樣,不能捍衛集體的榮譽,不能為祖國爭氣。
如果不以時代的眼光來看,曲松林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粗糲的。
但是,當把事件與那個又紅又專的年代聯結起來的時候,曲松林的心結就變得好理解了。有理解他的心結,也就能理解他接下來的每一步行動。
為了頂登,曲松林看似是拿年輕隊員的生命在做賭注,實際是一種信任。他相信多年的經驗判斷,也相信隊員的能力水平,更相信這一次如何精良裝備及後勤保障下,遇到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這種自信來源於他自身十五年的堅持,來源於他對隊長(方五洲)和隊友(傑布等人)的肯定,更來源於他對祖國的一腔赤熱。
曲松林的狀態代表著那個時代大多數。
他這樣的自信,在那個年代,被稱為信仰。
那是一個有信仰的時代,一個信仰到讓人自信的滿滿的年代。
十五年前的「選擇」再一次上演了。
這一次,身為隊長的李國梁選擇了「相機」,割斷了纜繩,用生命的代價換了相機。
從理智上來講,這是最好的辦法。倘若不這樣做,可能多陪一條年輕隊員的命。
李國梁為了集體,犧牲了一切。
曲松林像一個孩子一樣抱著方五洲痛哭著,這一刻,解開了他壓抑十幾年的「心結」——如果當年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那是犧牲;如果是隊長方五洲放開他的手,那叫拋棄。
一個誓死捍衛集體榮譽為國爭光的隊長,怎麼可能做到拋棄自己的隊員?
這一刻,也讓曲松林在「集體主義」的信條之上,又加入了「責任」。
當面對選擇的時候,將集體的榮譽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這並不與責任相衝突——可以犧牲自我來成就集體,卻不能犧牲他人來成全自己。
於是,當氣象專家蘇櫻提出來還有窗口期,並且準備第三次沖頂的時候,作為指揮曲松林選擇了「放棄」,而隊長方五洲則選擇了「繼續」。
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為了集體,都是為了祖國,也都是為了責任。
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又從包里掏出紙巾,一張給鄰座的老先生,一張留給我自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