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曹魏帝國之「五子良將」,蜀漢帝國之「五虎上將」,都是後人的評價。曹魏帝國「五子良將」來自於陳壽在《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傳末的評語中寫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於是乎,後人總結出「五子良將」這個稱號來作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的評價、代稱。
蜀漢帝國至於「五虎上將」則是出自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分封諸功臣,其中「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這就是傳說的來源。
在第七十四回中,又以董衡提及龐德的話,提道:
龐德原系馬超手下副將,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職居五虎上將,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
不論是「大將」還是「上將」,後人都以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只是歷史小說而已,其中有史實,也有杜撰的成分,在這裡,「五虎上將」的封號就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有這麼個官職或稱號。
綜合看來,「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都是後人對相關著名武將的綜合評價而已。孫吳帝國說到孫吳帝國,陳壽則是在《三國志·吳書·卷十》以「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這十二位武將為合傳,這十二人是: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陳壽在傳末評價道: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所以有後人將這些孫吳武將統稱為:十二虎臣。
由此可見:這種後人評價還是有的,無非孫吳帝國的人物熱度不高罷了。
再者,逍遙津之戰時,張遼和李典率軍衝殺孫權軍隊,這批「虎臣」的表現可不怎麼樣。
陳武戰死;凌統九死一生;徐盛跑得丟了武器……
蔣欽、潘璋、甘寧雖然有敢於迎戰的記載,但是大家都知道結果,張遼無人可擋,孫權還差點被抓了,孫吳這邊一群人等逃得灰頭土臉。
所以,在筆者看來,「十二虎臣」在張遼一人面前便誇不起來啊。江東人以「遼來、遼來」來嚇小孩子不哭,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的段子。
後來張遼抱病抗衡孫權,孫權仍然對他十分忌憚。
孫權復叛,帝(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孫)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以說,經歷過「逍遙津之戰」後,孫吳軍中參戰的虎臣們的形象就跌入低谷了,實在是吹捧不起來。
為什麼孫吳的武將沒有五虎上將、五子良將這種稱號?
所謂的曹魏帝國之「五子良將」,蜀漢帝國之「五虎上將」,都是後人的評價。
曹魏帝國
「五子良將」來自於陳壽在《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傳末的評語中寫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於是乎,後人總結出「五子良將」這個稱號來作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的評價、代稱。
蜀漢帝國
至於「五虎上將」則是出自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分封諸功臣,其中「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這就是傳說的來源。
在第七十四回中,又以董衡提及龐德的話,提道:
龐德原系馬超手下副將,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職居五虎上將,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
不論是「大將」還是「上將」,後人都以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只是歷史小說而已,其中有史實,也有杜撰的成分,在這裡,「五虎上將」的封號就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有這麼個官職或稱號。
綜合看來,「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都是後人對相關著名武將的綜合評價而已。
孫吳帝國
說到孫吳帝國,陳壽則是在《三國志·吳書·卷十》以「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這十二位武將為合傳,這十二人是: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陳壽在傳末評價道: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所以有後人將這些孫吳武將統稱為:十二虎臣。
由此可見:這種後人評價還是有的,無非孫吳帝國的人物熱度不高罷了。
再者,逍遙津之戰時,張遼和李典率軍衝殺孫權軍隊,這批「虎臣」的表現可不怎麼樣。
陳武戰死;凌統九死一生;徐盛跑得丟了武器……
蔣欽、潘璋、甘寧雖然有敢於迎戰的記載,但是大家都知道結果,張遼無人可擋,孫權還差點被抓了,孫吳這邊一群人等逃得灰頭土臉。
所以,在筆者看來,「十二虎臣」在張遼一人面前便誇不起來啊。江東人以「遼來、遼來」來嚇小孩子不哭,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的段子。
後來張遼抱病抗衡孫權,孫權仍然對他十分忌憚。
孫權復叛,帝(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孫)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以說,經歷過「逍遙津之戰」後,孫吳軍中參戰的虎臣們的形象就跌入低谷了,實在是吹捧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