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近幾年來,爸爸們受到的控訴是越來越多了,比如「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以及「補刀式育兒」,都是很多媽媽針對豬隊友在養娃過程中的不良操作而發明的新名詞,而在說到爸爸帶孩子時,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也是最沒有用的嬰兒用品,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凈是來添亂的,只要把孩子交到爸爸們手上,簡直就是動作片、驚悚片和災難片的輪番上映。
爸爸們不靠譜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卻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父愛和母愛都不能少,父愛和母愛也都要給對。
所以,要把豬隊友變成好戰友。
如何把豬隊友變成好戰友?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豬隊友是如何形成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1、批評讓我退縮,讓我失去自信,還讓我怎麼好好帶娃?美國有個新調查發現,67%的爸爸因為對孩子的管教而受到批評。
爸爸們感覺自己常常因為帶娃方式而受到批評,給孩子吃什麼、玩什麼、怎麼玩,都會成為挨罵的原因。孩子應該遵守哪些規則,違反規則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上,也往往會和伴侶出現分歧和爭吵。
其中,43%的爸爸因為「你給娃吃的那是啥玩意」而受到批評,吃的東西營養不,是不是垃圾食品,有沒有危險,等等。32%的爸爸因為不夠關注孩子,比如「你陪孩子時能不能放下手機」而受到批評。另外32%的爸爸因為和娃玩的時候太粗魯太暴力而受到批評。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更細小的批評原因比如:「怎麼還不讓娃睡」、「天吶還能再臟點不」、「快住手!這 會死人的!」…….
總之,批評來源多種多樣,主要是來自媽媽(44%),其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24%),最後是來自爸爸自己的朋友(9%)。
對於這些批評,49%的爸爸會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40%的爸爸會去收集更多信息資料。但也有很多爸爸覺得受到了「爸爸羞辱」(dad shamed)。覺得那些批評是不公平的,並且削弱了自己為人父的自信,會讓他們退縮,不願意更多地參與育兒。
所以啊,大部分爸爸們還是願意帶娃的,只是總被打擊,慢慢沒有了自信,人一旦沒有自信,肯定就做不好事情,所以還是要以鼓勵為主,引導為輔啊。
2、媽媽們主導育兒,爸爸根本插不上手前不久,看到一個調查,在中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而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天下大同,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所以,父親缺席,固然是有爸爸們自身的一些原因,但媽媽們的有些做法,確實把爸爸「推」得更遠了。心理學家給這種情況起了個名字,叫「固守母職」(maternal gatekeeping),形容媽媽就像守門員一樣守著孩子。
很多媽媽都希望爸爸能更多地參與帶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固守母職」的行為,對爸爸們的影響——
限制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不肯協商,獨自做關於孩子的決定(日程安排、生活選擇等) ,不願放棄照顧孩子的責任,在爸爸帶娃時把他趕開自己接手,在爸爸帶娃時處處細節都要指示,乃至直接開嘲諷、批評,以及更微妙的白眼、嘆氣和搖頭。
這些輕視和批評可能會削弱爸爸的信心,讓爸爸覺得「孩子沒我照顧也一樣,沒準還更好」。很多爸爸還會覺得自己從平等的家長被降級為了「帶娃助手」,覺得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無法按照自己的偏好來帶娃——這些往往會引發怨恨與憤怒。有人說:「焦慮是媽媽的標配。」確實,當媽以後,整個人都變得急躁了許多,會被自己的「心魔」所困:比如受傳統的「女主內」觀念影響太深,只要做得略少,就立刻覺得自己不是稱職好媽媽;有的是對娃太過擔憂,以至於一放手就會焦慮不已;還有人懷抱著完美主義,對育兒細節產生太多執念,事事親力親為才覺得有控制感……還有一種惡性循環,媽媽越是覺得爸爸的育兒技術不行,就越是會守門,守門造成爸爸退縮了,更少帶孩子,於是育兒技術更不行…….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在TED演講中,曾從科學的角度闡明: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所以,作為媽媽,也要試著放寬心態,多放手,少焦慮,多給爸爸們嘗試和試錯的機會。
最後,爸爸們要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的不得不承認,有些爸爸是天生對帶娃恐懼的,內心也認為自己不會帶娃,而且社會上也往往傳達著「女人天生更擅長育兒」這樣的信息,但實際上,沒有人「天生」就是個熟練的父母,每個人第一次養娃時都會跌跌撞撞手忙腳亂,關鍵是你是否能堅持下去,直到熟能生巧?
2014年以色列的有一個研究調查——在兩個爸爸的同性戀家庭里,兩個男人比較平均地承擔育兒工作,他們大腦「育兒迴路」的活躍程度,與在異性戀家庭里,承擔了主要育兒工作的媽媽差不多。
所以,男人完全可以擁有一個「育兒大腦」,只要願意參與並且不斷練習,就會發生改變,改變多少,在於「花了多長時間照顧孩子」。
如果遇到固守母職的伴侶時,爸爸們也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記住,對於媽媽來說,做一個「守門員媽媽」也並不容易,是身心的沉重負擔,媽媽越是焦慮,越是壓力大,就越容易開始「守門」。
當她在推開你時,也意味著是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刻。更應該主動上前,共同努力,制定一個雙方都覺得分工合理的育兒計劃。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代表自然世界,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最需要誰的悉心陪伴和教導?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爸爸和媽媽。當父母在育兒上能達成共識、結為盟友時,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好,孩子的壓力也會更小,唯有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END>
爸媽黑板報:一個專註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微信:bamaheibanba
要想培養一個優秀奶爸,就需要媽媽多讓路
不得不說,近幾年來,爸爸們受到的控訴是越來越多了,比如「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以及「補刀式育兒」,都是很多媽媽針對豬隊友在養娃過程中的不良操作而發明的新名詞,而在說到爸爸帶孩子時,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也是最沒有用的嬰兒用品,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凈是來添亂的,只要把孩子交到爸爸們手上,簡直就是動作片、驚悚片和災難片的輪番上映。
爸爸們不靠譜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卻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父愛和母愛都不能少,父愛和母愛也都要給對。
所以,要把豬隊友變成好戰友。
如何把豬隊友變成好戰友?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豬隊友是如何形成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1、批評讓我退縮,讓我失去自信,還讓我怎麼好好帶娃?
美國有個新調查發現,67%的爸爸因為對孩子的管教而受到批評。
爸爸們感覺自己常常因為帶娃方式而受到批評,給孩子吃什麼、玩什麼、怎麼玩,都會成為挨罵的原因。孩子應該遵守哪些規則,違反規則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上,也往往會和伴侶出現分歧和爭吵。
其中,43%的爸爸因為「你給娃吃的那是啥玩意」而受到批評,吃的東西營養不,是不是垃圾食品,有沒有危險,等等。32%的爸爸因為不夠關注孩子,比如「你陪孩子時能不能放下手機」而受到批評。另外32%的爸爸因為和娃玩的時候太粗魯太暴力而受到批評。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更細小的批評原因比如:「怎麼還不讓娃睡」、「天吶還能再臟點不」、「快住手!這 會死人的!」…….
總之,批評來源多種多樣,主要是來自媽媽(44%),其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24%),最後是來自爸爸自己的朋友(9%)。
對於這些批評,49%的爸爸會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40%的爸爸會去收集更多信息資料。但也有很多爸爸覺得受到了「爸爸羞辱」(dad shamed)。覺得那些批評是不公平的,並且削弱了自己為人父的自信,會讓他們退縮,不願意更多地參與育兒。
所以啊,大部分爸爸們還是願意帶娃的,只是總被打擊,慢慢沒有了自信,人一旦沒有自信,肯定就做不好事情,所以還是要以鼓勵為主,引導為輔啊。
2、媽媽們主導育兒,爸爸根本插不上手前不久,看到一個調查,在中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而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
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天下大同,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所以,父親缺席,固然是有爸爸們自身的一些原因,但媽媽們的有些做法,確實把爸爸「推」得更遠了。心理學家給這種情況起了個名字,叫「固守母職」(maternal gatekeeping),形容媽媽就像守門員一樣守著孩子。
很多媽媽都希望爸爸能更多地參與帶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固守母職」的行為,對爸爸們的影響——
限制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不肯協商,獨自做關於孩子的決定(日程安排、生活選擇等) ,不願放棄照顧孩子的責任,在爸爸帶娃時把他趕開自己接手,在爸爸帶娃時處處細節都要指示,乃至直接開嘲諷、批評,以及更微妙的白眼、嘆氣和搖頭。
這些輕視和批評可能會削弱爸爸的信心,讓爸爸覺得「孩子沒我照顧也一樣,沒準還更好」。很多爸爸還會覺得自己從平等的家長被降級為了「帶娃助手」,覺得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無法按照自己的偏好來帶娃——這些往往會引發怨恨與憤怒。
有人說:「焦慮是媽媽的標配。」
確實,當媽以後,整個人都變得急躁了許多,會被自己的「心魔」所困:比如受傳統的「女主內」觀念影響太深,只要做得略少,就立刻覺得自己不是稱職好媽媽;有的是對娃太過擔憂,以至於一放手就會焦慮不已;還有人懷抱著完美主義,對育兒細節產生太多執念,事事親力親為才覺得有控制感……還有一種惡性循環,媽媽越是覺得爸爸的育兒技術不行,就越是會守門,守門造成爸爸退縮了,更少帶孩子,於是育兒技術更不行…….
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在TED演講中,曾從科學的角度闡明: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
所以,作為媽媽,也要試著放寬心態,多放手,少焦慮,多給爸爸們嘗試和試錯的機會。
最後,爸爸們要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的
不得不承認,有些爸爸是天生對帶娃恐懼的,內心也認為自己不會帶娃,而且社會上也往往傳達著「女人天生更擅長育兒」這樣的信息,但實際上,沒有人「天生」就是個熟練的父母,每個人第一次養娃時都會跌跌撞撞手忙腳亂,關鍵是你是否能堅持下去,直到熟能生巧?
2014年以色列的有一個研究調查——在兩個爸爸的同性戀家庭里,兩個男人比較平均地承擔育兒工作,他們大腦「育兒迴路」的活躍程度,與在異性戀家庭里,承擔了主要育兒工作的媽媽差不多。
所以,男人完全可以擁有一個「育兒大腦」,只要願意參與並且不斷練習,就會發生改變,改變多少,在於「花了多長時間照顧孩子」。
如果遇到固守母職的伴侶時,爸爸們也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記住,對於媽媽來說,做一個「守門員媽媽」也並不容易,是身心的沉重負擔,媽媽越是焦慮,越是壓力大,就越容易開始「守門」。
當她在推開你時,也意味著是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刻。更應該主動上前,共同努力,制定一個雙方都覺得分工合理的育兒計劃。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代表自然世界,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最需要誰的悉心陪伴和教導?
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爸爸和媽媽。
當父母在育兒上能達成共識、結為盟友時,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好,孩子的壓力也會更小,唯有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END>
爸媽黑板報:一個專註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微信:bamaheiba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