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火鍋,不冬天!這個時節還有什麼比一頓熱騰騰的火鍋更落胃的呢?然而不少「火鍋控」對火鍋是又愛又恨,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又害怕火鍋吃多了會導致痛風、發胖、腹瀉……看來你對火鍋的理解還不夠,跟著小微一起來看看吧!
吃火鍋,引發痛風?
這個鍋,火鍋不背。首先,我們要知道痛風與高尿酸血症有直接關係。火鍋容易引發痛風主要源於患有痛風或者本身尿酸值較高的人在吃火鍋時食用了大量高嘌呤食物,從而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
而火鍋中的嘌呤主要有兩個來源:鍋底湯料中的嘌呤和涮食材時溶進火鍋的嘌呤。喜歡吃火鍋又害怕痛風發作的話,大家可以選擇清湯鍋底(注意是清湯而非高湯)或蔬菜湯鍋底,比如口感酸甜的番茄味鍋底。
至於涮火鍋的食材,患有高尿酸和痛風的朋友們要減少或避免攝入高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火腿、海鮮、香菇等。同時,涮煮過久的火鍋湯不建議飲用。
吃火鍋,易患食管癌?
食管癌也跟火鍋沒有必然關係。
當然長期過多、過快地食用溫度高的食物容易導致食管癌。因為食管的表面覆蓋著柔軟的粘膜,當接觸到超過安全溫度的食物時,就會發生輕微灼傷。雖然這種灼傷會很快癒合,但如果長時間在高頻度高溫食物的刺激下,粘膜會發生病變,最終致癌。
65℃以上的食物就能算得上燙。我們覺得燙的時候,食物的溫度其實起碼是70℃左右了,特別是油多的食物,溫度都比較高,散熱相對慢,這種食物最好夾起來稍微涼一涼再吃,做到「不燙嘴」、「入口溫和」。
吃火鍋,易發胖?
麻辣火鍋底料以麻辣、高油脂為主,醬料中也藏著高卡路里的「惡意」,所以吃火鍋無形中便增加了能量攝入。何況,大部分朋友吃火鍋的主題就是:牛肉、羊肉、黃喉、毛肚……最終吃飽了發現蔬菜竟然還沒有放。
這樣下來,一頓火鍋的熱量攝入可能是平時的2到3倍,再加上本來冬季活動就少,就會不知不覺地變胖。
吃火鍋,易拉肚子?
吃火鍋,不少人都偏愛麻辣「重口味」。不過,對於腸胃敏感的小夥伴,清湯、菌菇之類的鍋底遠比「重口味」的鍋底其實更安全健康。
麻辣火鍋中的麻辣成分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容易引起消化道充血和水腫。再加上火鍋的「標配」——冰啤酒或者冰飲料。當熱的火鍋遇到冰的飲料,一冷一熱,不僅食管要經受你冷熱混合雙重打擊,對腸胃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胃腸道痙攣,拉肚子等肛腸疾病。
下鍋速撈,極鮮美味?
眾多火鍋愛好者中,口口相傳著多個版本「火鍋秘籍」。比如,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鴨腸提三下擺三下,不超過10秒;蝦涮5分鐘最鮮嫩。但這種所謂的「火鍋秘籍」並一定能將生食完全燙熟,如果是半熟的肉類、海鮮直接下肚,可能因為含有未被消滅的寄生蟲等引發腸胃感染。
所以,不管是吃火鍋,還是麻辣燙、燒烤、鐵板燒等其他烹飪方式,最重要的是把食物烹熟再入口,切忌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吃半生半熟的食物。
吃火鍋上癮,有罌粟?
有個流傳甚久的「都市傳說」說是無良店主會在火鍋底料里加入罌粟殼,讓食客上癮,這讓草果成了火鍋店裡躺槍次數最多的一種調料了。
其實,草果一直被用於烹制肉類,壓制肉中的腥膻氣味,特別是牛羊肉。這和姜科香料的用途大抵近似,但味道和用法有所不同,彼此無法替代。
草果是種神奇的調料,做所有的滷菜裡面都可以放,鹵牛肉,滷雞翅,滷雞蛋,鹵魚,鹵豆腐,鹵花生……那麼,只要選擇正規餐飲機構,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
吃火鍋,涮菜的順序有講究
吃火鍋,你是先吃蔬菜還是先涮肉?
杭小微推薦先吃素菜,墊墊肚子。最好還是土豆、紅薯、山藥之類的素菜。其中的澱粉不僅能保護粘膜,富含膳食纖維,口感軟糯,重點是它有飽腹感,這樣後面就不至於吃的過多,既省錢又健康。
蝦丸魚丸中真有蝦魚?
魚、蝦、海鮮一般都高蛋白低脂肪,是很好的火鍋配菜。
但是不管是蝦丸、魚丸或者是蟹棒等這類海洋仿生食品。它們普遍是用魚糜、澱粉、食用明膠,然後再搭配相應的香精等添加劑製作而成。只是在口味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但是營養價值跟原生的海洋食品就沒法比了。真的想吃真正純正天然魚丸和蝦丸的朋友,不妨自己在家試著做。
這才是冬天正確的打開方式……火鍋控必備!
無火鍋,不冬天!這個時節還有什麼比一頓熱騰騰的火鍋更落胃的呢?然而不少「火鍋控」對火鍋是又愛又恨,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又害怕火鍋吃多了會導致痛風、發胖、腹瀉……看來你對火鍋的理解還不夠,跟著小微一起來看看吧!
吃火鍋,引發痛風?
這個鍋,火鍋不背。首先,我們要知道痛風與高尿酸血症有直接關係。火鍋容易引發痛風主要源於患有痛風或者本身尿酸值較高的人在吃火鍋時食用了大量高嘌呤食物,從而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
而火鍋中的嘌呤主要有兩個來源:鍋底湯料中的嘌呤和涮食材時溶進火鍋的嘌呤。喜歡吃火鍋又害怕痛風發作的話,大家可以選擇清湯鍋底(注意是清湯而非高湯)或蔬菜湯鍋底,比如口感酸甜的番茄味鍋底。
至於涮火鍋的食材,患有高尿酸和痛風的朋友們要減少或避免攝入高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火腿、海鮮、香菇等。同時,涮煮過久的火鍋湯不建議飲用。
吃火鍋,易患食管癌?
食管癌也跟火鍋沒有必然關係。
當然長期過多、過快地食用溫度高的食物容易導致食管癌。因為食管的表面覆蓋著柔軟的粘膜,當接觸到超過安全溫度的食物時,就會發生輕微灼傷。雖然這種灼傷會很快癒合,但如果長時間在高頻度高溫食物的刺激下,粘膜會發生病變,最終致癌。
65℃以上的食物就能算得上燙。我們覺得燙的時候,食物的溫度其實起碼是70℃左右了,特別是油多的食物,溫度都比較高,散熱相對慢,這種食物最好夾起來稍微涼一涼再吃,做到「不燙嘴」、「入口溫和」。
吃火鍋,易發胖?
麻辣火鍋底料以麻辣、高油脂為主,醬料中也藏著高卡路里的「惡意」,所以吃火鍋無形中便增加了能量攝入。何況,大部分朋友吃火鍋的主題就是:牛肉、羊肉、黃喉、毛肚……最終吃飽了發現蔬菜竟然還沒有放。
這樣下來,一頓火鍋的熱量攝入可能是平時的2到3倍,再加上本來冬季活動就少,就會不知不覺地變胖。
吃火鍋,易拉肚子?
吃火鍋,不少人都偏愛麻辣「重口味」。不過,對於腸胃敏感的小夥伴,清湯、菌菇之類的鍋底遠比「重口味」的鍋底其實更安全健康。
麻辣火鍋中的麻辣成分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容易引起消化道充血和水腫。再加上火鍋的「標配」——冰啤酒或者冰飲料。當熱的火鍋遇到冰的飲料,一冷一熱,不僅食管要經受你冷熱混合雙重打擊,對腸胃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胃腸道痙攣,拉肚子等肛腸疾病。
下鍋速撈,極鮮美味?
眾多火鍋愛好者中,口口相傳著多個版本「火鍋秘籍」。比如,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鴨腸提三下擺三下,不超過10秒;蝦涮5分鐘最鮮嫩。但這種所謂的「火鍋秘籍」並一定能將生食完全燙熟,如果是半熟的肉類、海鮮直接下肚,可能因為含有未被消滅的寄生蟲等引發腸胃感染。
所以,不管是吃火鍋,還是麻辣燙、燒烤、鐵板燒等其他烹飪方式,最重要的是把食物烹熟再入口,切忌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吃半生半熟的食物。
吃火鍋上癮,有罌粟?
有個流傳甚久的「都市傳說」說是無良店主會在火鍋底料里加入罌粟殼,讓食客上癮,這讓草果成了火鍋店裡躺槍次數最多的一種調料了。
其實,草果一直被用於烹制肉類,壓制肉中的腥膻氣味,特別是牛羊肉。這和姜科香料的用途大抵近似,但味道和用法有所不同,彼此無法替代。
草果是種神奇的調料,做所有的滷菜裡面都可以放,鹵牛肉,滷雞翅,滷雞蛋,鹵魚,鹵豆腐,鹵花生……那麼,只要選擇正規餐飲機構,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
吃火鍋,涮菜的順序有講究
吃火鍋,你是先吃蔬菜還是先涮肉?
杭小微推薦先吃素菜,墊墊肚子。最好還是土豆、紅薯、山藥之類的素菜。其中的澱粉不僅能保護粘膜,富含膳食纖維,口感軟糯,重點是它有飽腹感,這樣後面就不至於吃的過多,既省錢又健康。
蝦丸魚丸中真有蝦魚?
魚、蝦、海鮮一般都高蛋白低脂肪,是很好的火鍋配菜。
但是不管是蝦丸、魚丸或者是蟹棒等這類海洋仿生食品。它們普遍是用魚糜、澱粉、食用明膠,然後再搭配相應的香精等添加劑製作而成。只是在口味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但是營養價值跟原生的海洋食品就沒法比了。真的想吃真正純正天然魚丸和蝦丸的朋友,不妨自己在家試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