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蜀漢中期大臣,四川梓潼人。李福的父親是益州當地豪強,因觸怒益州軍閥劉焉而被害。劉備進取益州後,李福前來歸順,被任命為書佐。李福忠勤恪謹,贏得了劉備和諸葛亮的信任,不斷升遷,被任命為巴西太守、江州都督、揚威將軍等職。
之所以要提起李福,是因為他與蜀漢歷史上一件大事有關。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魏國司馬懿採用堅壁不戰之策,雙方在五丈原陷入長期僵持局面。諸葛亮眼看此次北伐又要無功而返,憂憤交加。加之長期操勞國事,心力交瘁,諸葛亮一病不起,病情日漸加重。
後主劉禪聞知此事,急忙派遣大臣李福星夜趕赴五丈原前線,探望諸葛亮。《三國志》詳細記載了李福與諸葛亮此次會面的細節。李福在前線盤桓了幾日,與諸葛亮就蜀漢未來發展問題進行了數次長談,這才起身回成都。
歸途中,李福突然想起一件大事,於是急忙二次回到五丈原大營。原來他來之前,後主劉禪特意囑託他,要詢問清楚諸葛亮百年之後蜀漢朝廷的人事安排。李福重新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病情已經進入危重階段,他對李福說:「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
諸葛亮對李福說,我知道你回來的意思,是想問問蜀漢未來的人事安排,蔣琬蔣公琰可當大事。李福又說:「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諸葛亮回答說:「文偉可繼之」,文偉是費禕的字,諸葛亮認為費禕可以繼任蔣琬。李福又問誰能繼任費禕,諸葛亮瞑目不答,溘然長逝。這番話也就成為諸葛亮最後的遺言。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但諸葛亮的這番話中,卻有一個大逆不道的字眼:「孤」。而且這不是諸葛亮第一次這麼干。《三國志》「譙周傳」記載,諸葛亮還說過一句話「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在人們印象中,「稱孤道寡」向來是皇帝或者國君等級別人物的專利,諸葛亮的身份是蜀漢大臣,為何也敢自稱「孤」?
三國時代的史料記載中,敢自稱「孤」的人寥寥可數,包括劉備,曹操,孫權,袁術,袁紹,袁譚,劉虞等人。這些自稱「孤」人要麼後來當了皇帝,要麼被追封為帝,要麼是割據一方的霸主。
比如曹操曾說過一句名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劉備也曾說:「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孫權在給曹操的信中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那麼,諸葛亮自稱「孤」到底合不合乎禮法,屬不屬於大逆不道的「僭越」行為呢?這要從兩個角度來看。按照古代通用的「禮法」,如《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淮南子》也記載:「貴者公王侯伯,稱孤寡不穀。」
單純從理論上講,享有朝廷認可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大臣,可以自稱「孤」。諸葛亮當時的爵位是「武鄉侯」,屬於侯爵,因此他自稱「孤」從禮法上說得過去。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在現實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一般只有割據一方的霸主、或者有可能問鼎帝王寶座的人,才會在言語中自稱「孤」。那些謀臣武將們,則很少有自稱「孤」的。比如關羽很早就獲封漢壽亭侯,也從未敢自稱「孤」。三國時代封侯的謀臣猛將多如牛毛,幾乎沒有一個自稱「孤」的。
因此,從寬泛的「古禮」角度而言,諸葛亮自稱「孤」不算嚴重的「僭越」行為。但從「孤」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文臣武將不應該擅自稱「孤」,諸葛亮這麼干妥妥的屬於「擦邊球」。
劉備是一代雄主,他在世時從不見諸葛亮自稱「孤」,軟弱無能的劉禪在位時期,他卻一再自稱「孤」,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內心深處可能有過稱帝的野心萌芽,只不過被理智和大義約束住了而已。
參考資料:《三國志》《益部耆舊雜記》
諸葛亮在遺言中自稱「孤」,是否說明他有過稱帝的野心
李福,蜀漢中期大臣,四川梓潼人。李福的父親是益州當地豪強,因觸怒益州軍閥劉焉而被害。劉備進取益州後,李福前來歸順,被任命為書佐。李福忠勤恪謹,贏得了劉備和諸葛亮的信任,不斷升遷,被任命為巴西太守、江州都督、揚威將軍等職。
之所以要提起李福,是因為他與蜀漢歷史上一件大事有關。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魏國司馬懿採用堅壁不戰之策,雙方在五丈原陷入長期僵持局面。諸葛亮眼看此次北伐又要無功而返,憂憤交加。加之長期操勞國事,心力交瘁,諸葛亮一病不起,病情日漸加重。
後主劉禪聞知此事,急忙派遣大臣李福星夜趕赴五丈原前線,探望諸葛亮。《三國志》詳細記載了李福與諸葛亮此次會面的細節。李福在前線盤桓了幾日,與諸葛亮就蜀漢未來發展問題進行了數次長談,這才起身回成都。
歸途中,李福突然想起一件大事,於是急忙二次回到五丈原大營。原來他來之前,後主劉禪特意囑託他,要詢問清楚諸葛亮百年之後蜀漢朝廷的人事安排。李福重新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病情已經進入危重階段,他對李福說:「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
諸葛亮對李福說,我知道你回來的意思,是想問問蜀漢未來的人事安排,蔣琬蔣公琰可當大事。李福又說:「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諸葛亮回答說:「文偉可繼之」,文偉是費禕的字,諸葛亮認為費禕可以繼任蔣琬。李福又問誰能繼任費禕,諸葛亮瞑目不答,溘然長逝。這番話也就成為諸葛亮最後的遺言。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但諸葛亮的這番話中,卻有一個大逆不道的字眼:「孤」。而且這不是諸葛亮第一次這麼干。《三國志》「譙周傳」記載,諸葛亮還說過一句話「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在人們印象中,「稱孤道寡」向來是皇帝或者國君等級別人物的專利,諸葛亮的身份是蜀漢大臣,為何也敢自稱「孤」?
三國時代的史料記載中,敢自稱「孤」的人寥寥可數,包括劉備,曹操,孫權,袁術,袁紹,袁譚,劉虞等人。這些自稱「孤」人要麼後來當了皇帝,要麼被追封為帝,要麼是割據一方的霸主。
比如曹操曾說過一句名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劉備也曾說:「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孫權在給曹操的信中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那麼,諸葛亮自稱「孤」到底合不合乎禮法,屬不屬於大逆不道的「僭越」行為呢?這要從兩個角度來看。按照古代通用的「禮法」,如《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淮南子》也記載:「貴者公王侯伯,稱孤寡不穀。」
單純從理論上講,享有朝廷認可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大臣,可以自稱「孤」。諸葛亮當時的爵位是「武鄉侯」,屬於侯爵,因此他自稱「孤」從禮法上說得過去。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在現實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一般只有割據一方的霸主、或者有可能問鼎帝王寶座的人,才會在言語中自稱「孤」。那些謀臣武將們,則很少有自稱「孤」的。比如關羽很早就獲封漢壽亭侯,也從未敢自稱「孤」。三國時代封侯的謀臣猛將多如牛毛,幾乎沒有一個自稱「孤」的。
因此,從寬泛的「古禮」角度而言,諸葛亮自稱「孤」不算嚴重的「僭越」行為。但從「孤」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文臣武將不應該擅自稱「孤」,諸葛亮這麼干妥妥的屬於「擦邊球」。
劉備是一代雄主,他在世時從不見諸葛亮自稱「孤」,軟弱無能的劉禪在位時期,他卻一再自稱「孤」,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內心深處可能有過稱帝的野心萌芽,只不過被理智和大義約束住了而已。
參考資料:《三國志》《益部耆舊雜記》